• 赓续文脉 再谱新篇 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座谈会举行

    12月30日,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座谈会在济南举行。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,坚持“两个结合”,推进文化“两创”,认真总结过去、展望未来、梳理经验、提炼智慧,为孔子学堂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、谋篇布局。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(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)、副主任,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、秘书长...

    时间:2025-01-07
  • 2024我们共同经历这些文化热潮

    回首2024,总有一些时刻,让我们热血沸腾;总有一些地方,让我们印象深刻。这一年,中国文旅市场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新图景,消费场景愈发丰富。 一同回顾,2024,我们共同经历的文化热潮。 ■文博旅游热:“为了一个展,来赴一座城” 近年来,随着“文博热”持续升温,来博物馆看展览、看文物、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。大展不断,持续上新,“追展”达人们直呼“看不过来”...

    时间:2025-01-02
  • 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

   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《论语》原典中,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、义学、礼学、乐学等学说,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,积淀而成“诗兴”学说。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、义学、礼学、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,“诗兴”学说尚存在非常广阔和深入探讨的学术空间。本文即从“诗兴”学说的理论根源、理论形态、理论主体、思想价值、哲学贡献等,逐一展开探讨。 “诗兴”学说的理论根源 众所周知...

    时间:2025-01-01
  • 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

    摘要:先秦儒家的“慎独”包含三种形态:其一,安大简《仲尼曰》和《中庸》的“慎独”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;其二,简帛《五行》和《礼记·礼器》的“慎独”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;其三,《大学》和《荀子》的“慎独”是“诚其心”。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“慎其心”,只是两者对“心”的看法不一,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,是至善无恶的,因此需要遵从本心,而后者认为“心”容易不正而倒向恶,故而需要“诚其心”...

    时间:2024-12-31
  • 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

    摘要:当我们将“恻隐之心”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,那么以“怜悯”“同情”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。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,在以“亲亲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,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情感,缺乏自然情感支持的道德情感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。这也使得对陌生人的“恻隐之心”是一种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欲和责任的情感,它意味着我能够对一个陌生人的处境和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6
  • 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

    摘 要:《礼运》作为中国秩序哲学的重要文本,其秩序构建的范式在于以礼制分,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顿各种名分,由此确立的是差序性的伦理生活,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顿。其方式是将得之于天、不假外求的“性分”具体化到-伦理社会中的“位分”和“职分”之中,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引入-伦理社会的内部。问题是,由名分的符码化与制度化产生的秩序类型以分别为主,如何能够产生合同的效果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5
  • 徐正英尊贤论语所记孔子评历史人物

    子张在《论语·子张》中具体阐发了其老师孔子“尊贤而容众”的教诲。总览文本,孔子的“尊贤”言论主要集中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,共涉11篇29章,论及的先贤有唐尧、虞舜、后稷、大禹、商汤、武丁、泰伯、虞仲、周文王、微子、箕子、比干、伯夷、叔齐、周武王、周公旦、齐桓公、管仲、柳下惠、少连、令尹文子、宁武子等,言语之间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。其目的很明确,就是试图为世人树立效法典范,以期挽救时代颓势。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3
  • 乐爱国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并非朱熹之定论

    摘要:朱熹在《答严时亨》中所说“《易大传》言‘继善’,是指未生之前;《孟子》言‘性善’,是指已生之后。虽曰已生,然其本体初不相杂也”,被门人抄录而编入《朱子语类》(卷74),同时也被朱熹门人蔡沈之子蔡模撰《孟子集疏》引用。但据《朱子语类》(卷95)记载,朱熹在《答严时亨》之后很快就否定了所谓“《易大传》言‘继善’,是指未生之前;《孟子》言‘性善’,是指已生之后”的说法。事实上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2
  • 李骏博 王堃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

    摘要: “推恩”一词首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“以羊易牛”章。字面上,“推恩”是指对“恩”的“推扩”,因此为了澄清“推恩”的含义,有必要首先对“推扩”做出解释。概括地说,作为一种心理现象,“推扩&rdquo...

    时间:2024-12-19
  • 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

  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。5000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,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,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,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,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,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,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也必将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。...

    时间:2024-12-18